曾经淡出大众视野的国乐雅韵,在直播间成为“国潮”,京胡、独弦琴等小众乐器屡屡“破圈”,受网民喜爱。日前,“直播新舞台助力国乐传播与传承”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京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民协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研究委员会、中国文艺家杂志理事会、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等机构的专家以及非遗传承人代表展开热烈研讨。国乐从业者利用直播,将疫情期演出停滞情况化“危”为“机”,开辟演出”新舞台”,培育具备鉴赏力的“新观众群”;线上观众以礼物、鲜花等打赏形式表达激励性反馈,形成国乐行业的“新票房”。
直播间成国乐“新舞台”,小众器乐受热捧
以抖音平台为例,据《2022抖音民乐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民乐直播在抖音累计获赞超32亿次,累计直播时长达233万小时,同比增长101%。以一场演出时长1.5小时计算,相当于每天有4270场民乐演奏会在抖音上演,平均每场观众2319人。单就这一个数据就令人意想不到,对国乐传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借用直播、打赏等新平台进一步推动国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新经纪”,更是“新责任”。
中央歌剧院副院长么红评价道,直播间一方面拓展了剧场艺术的灵活性,演奏者在早、中、晚都可把客厅、公园当作音乐厅、演播室,随时开演;另一方面,直播为藏于山野的民乐艺术,提供了传播的新舞台。
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诸葛燕喃建议,用特色乐曲进行特色演奏,或者对乐器构造、历史渊源、使用方式、演奏特点进行进行普及性演讲,也不失为直播的有益尝试。
直播过程中,观众即时通过公屏和私信反馈观后感,演奏者获得继续打磨作品的灵感,艺术家与观众互相激发对国乐的热情。直播帮助演奏家近距离接触观众,也让不熟悉传统乐器的网友高效领略国乐魅力,产生线下观演的意愿。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宋婷婷在抖音直播京胡演出,开始有许多观众将乐器误认为二胡,如今已有46万粉丝跟随她的演奏爱上京胡,成为京胡的“铁粉”。
打赏带来国乐“新票房”,从业者获得新的发展收入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在发言中提到,打赏的文化渊源古来有之,不少民间班社、民营社团在疫情下,通过直播打赏获得坚守艺术工作的重要物质支持。目前,业界已观察并致力于直播间中打赏形态的多样化探索,譬如直播付费机制、“电子门票”、弹幕评论等,打赏功能需要更加细化相关管理机制,尝试与国乐、戏曲、曲艺等传统文化直播的艺术核心精准契合,避免经济效益对文化效益的侵蚀,伤害传统艺术的文化尊严和从业者的职业尊严。
“线上直播与线下舞台都是艺术嫁接的载体,他们的本体都是有生命力的创造者,将内容高品质地呈现出来”,中国民协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郑君胜提到,观众们为艺术高贵的品质进行合理合法的打赏,这是线上舞台特殊的票房收入,艺术家不排斥打赏,排斥的是没有被认真倾听、没能绽放艺术才华。
传统表演中,台下观众向舞台上的表演者抛洒鲜花、送去掌声,如今在直播间,观众则通过打赏、点赞、转发等形式表达对国乐的精神认可与物质支持。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白国庆指出,如何借力直播及打赏收获国乐“新票房”,是业界重要课题,只有大众参与到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复兴中,才能让非遗后继有人。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国乐系列有87%抖音民乐主播曾获直播打赏收入。不仅是古筝、二胡、唢呐等大众熟知的乐器,埙、独弦琴、箜篌、口弦等相对小众的民族乐器也通过直播打赏获得“新票房”。
流传于广西东兴京族三岛的京族独弦琴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霞曾在线下开办独弦琴非遗传承点,因疫情失去大量生源,如今抖音直播已成为赵霞传播独弦琴艺术的核心渠道,打赏收入帮助她维持线下教学运营。
“线下表演能收获到热烈掌声和喝彩,如今疫情见不到观众,也能收获线上的鲜花与礼物。观众用打赏表达对表演者的喜爱,为艺术‘消费’,激励我们继续创造和分享优质的作品”,赵霞深有感触。
抖音“DOU有国乐”计划负责人石敏介绍,今年8月,抖音直播联合中央民族乐团发起“DOU有国乐”计划,将在未来一年帮助1000名民乐演奏者月入过万,让100名民乐非遗传承人获得开播收益。目前,代表二胡、中胡、琵琶、笛子、唢呐等民族乐器顶级水平的12名乐队首席已全阵容入驻。
传递国乐美育价值 拓展留存“新观众”
演奏家入驻直播平台后,开始适应“象牙塔”外的状态,学习大众传播技巧。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肖文礼观察到,线下有观众的鲜花和掌声,线上有观众的打赏,舞台不同,但演奏家始终用过硬的专业素质吸引观众。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副会长杨靖表示认同,演奏者只有打动自己,才能以音乐魅力感染他人,与观众的互动不仅要在打赏、评论等层面有所体现,还应用自身艺术理念引导大众,由浅至深、从远至近地传递美学情操。
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沈诚建议,要鼓励院团、高校专家进行国乐直播,并向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群体进行推广,为行业拓展有深度欣赏能力的客群,提升国乐直播的文化传播高度,打造国乐直播的文化品牌,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使未来的社会精英通过感受和参与国乐的网络直播,热爱国乐进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秘书长高广旭、中国文艺家杂志理事会理事长宋国宏等嘉宾在对直播、打赏给予鼓励的同时,还提出如何延展到公益领域,探讨新媒体助力慈善事业发展的可行性模式,为进一步提升直播、打赏的社会、经济双重效益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馗提示,国乐传播要重视受众的不同类型,譬如对占大比例的普通浏览者,可将戏曲、声乐、器乐等品类纳入,并用台前幕后花絮等趣味内容引起受众兴趣,实现对行业完整生态文化的推广,使直播间中的国乐内容更加多元立体,才能将直播间里的百万级点赞真正有效转化至实体剧场,推进现实文化生态的建设。
与会专家认为,直播间内传统音乐的繁荣,昭示着线上线下“双演”格局已逐步进入成熟稳健期;下一步,应在传统演奏家“最不擅长的方面提供支持”,研究如何帮助从业者克服困难、获得收入,又借力直播平台的培训服务,强化演奏者在新媒介中的传播能力,帮助每个艺术品种发挥独特的优势,服务传统艺术的守正创新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