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项目
夯实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研究厚度
2021年09月07日 00:56:45 作者:admin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 通讯员 邢军 丁煦诗)11月28日,“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发展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战略、安徽大运河保护和发展战略、运河文化与商贸漕运、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大运河人文精神与当代传承、大运河高质量发展路径”等议题,从历史、文化、经济、生态、军事、航运等视角在线上线下展开交流探讨。

  在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昊,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江淮论坛》主编沈跃春分别致辞。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晓静作2021年度工作计划汇报。会议宣读了《中国商业史学会关于成立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的决定》,并聘请大运河沿线城市的43位专家学者担任首批专业委员会委员。

  推进大运河文化发展

  胡昊介绍说,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运河城市与文化研究的机构之一;早在2006年,促使《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出版,为推进运河世界遗产申报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全年实施情况评估和分地区实施绩效评估》等课题,形成了以运河城市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特色和理论风格。学校还成立“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为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搭建了重要平台。未来致力于进一步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和规划的知名智库,为大运河文化研究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交大力量。

  王茹芹表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国商业史学会以大运河商贸功能开展了“大运河商路”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为丰富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把继承和弘扬商贸文化优良传统、商贸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作为重要研究领域,多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多出有助于国家和政府决策的咨询研究成果,广泛聚集研究资源,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争取尽早打造成为中国商业史学会一个新的重要学术文化品牌。

  在沈跃春看来,开展大运河文化研究,一要夯实大运河文化研究理论厚度,加强大运河文化基础性研究,通过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发展,防止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盲目性开发;二要扩展研究学科向度,从历史、文化学科拓展到生态、经济、社会、交通、地理、信息等多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减少学术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三要提升研究成果咨政高度,围绕各地各级党委中心工作,坚持生产、生态和生活三者融合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不局限于研究一地、一城、一池、一点、一线,围绕大运河一体化发展协同开展系统研究,做到特色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智慧共融,以学术思想引领政策创新。写好讲好传播好新时代大运河故事,着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实现运河城市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从长三角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关系看,大运河流经长三角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融汇了吴越、淮扬、皖江、淮河、徽州等地域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沿线8省(市)和众多名城古镇的共同责任。在大运河文化带的总体战略框架下,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重点目标,深入开展运河江南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积极探索江南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探索构建促进江南运河城市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为运河沿岸江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及由此带动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为打造千年运河品牌作出示范和样板。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是一条集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生态、信息和交流为一身的“国运之河”,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治理智慧的表现,是世界江河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要全力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沿线八省市共同的历史责任,也是学界的时代担当。要积极探索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双创”的理论先行、政策创新、三生融合、区域协同、人才支撑、法治保障等六条路径。

  会议提出,大运河保护传承要围绕“区域协调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做好地方规划与国家战略的无缝对接,逐步建立完善政府间、行业间、企业间、社会组织间以及学术界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坚持以文化和生态保护为引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构建大运河国家记忆体系。

  借助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创、新业态,打造世界级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充分发挥中国大运河在文化、生态、经济、协作等方面的新使命,注重各地大运河的特色研究,主动组织参与世界性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会议由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当代安徽研究所、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北京运河文明文化发展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