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项目
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1年09月07日 00:56:45 作者:admin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屹桉)11月3日,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旨在聚焦产业扶贫提质增效、完善带贫机制、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等关键问题,交流产业扶贫最新实践成果和研究成果,探讨2020年后产业扶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一级巡视员吴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钱学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贵州省扶贫办副主任彭锦斌、山东省菏泽市扶贫办主任蔡维超、河南省兰考县县长李明俊、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副镇长杨青、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天津红日药业股份公司副总裁龙焕明等特邀嘉宾围绕产业精准扶贫主题作了主旨发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雷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张有春先后做了精彩点评。

  吴华在致辞中回顾了产业扶贫的历史成就。他认为,通过多措并举抓投入、分类施策抓培育、围绕增收抓带贫、因地制宜抓特色等多项行动,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精准扶贫、开发扶贫、多部门联合行动和久久为功的生动实践。国务院扶贫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将持续加大产业扶贫的工作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到可持续产业扶贫,完善带贫减贫机制,提升贫困户参与度和受益度,坚持市场导向,加强产销对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谋划好2020年后产业扶贫工作。

  钱学军回顾了中国农业大学在脱贫攻坚中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表示,中国农业大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的安排,定点扶贫云南临沧市镇康县。学校立足当地情况,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为原则,从推动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学科扶贫六方面制定规划,通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技术示范培育产业、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等措施,精准服务贫困地区,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实现稳定脱贫,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以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和服务三农社稷为己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不懈努力。

  省、市、县、镇、村和企业代表对各地产业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报告交流。叶敬忠从理论层面对中国产业扶贫进行了学理解释。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主题发言进行了点评和理论拓展。

  叶敬忠认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是,由于社会对产业扶贫缺乏全面而整体的理解,关于产业扶贫的有些议论有失偏颇或简单武断,有些评价缺乏逻辑或理性。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社会各界非常需要正确理解产业扶贫,准确讲述产业扶贫。产业扶贫作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精准扶贫战略抓手,充分体现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整体性目标,需要从经济与社会结合、贫困户脱贫与区域综合发展相结合的整体性角度进行理解。当前我国产业扶贫在组织模式上表现为现代企业驱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资产收益分配型和农户自主经营型四种类型。产业扶贫通过一系列组织制度创新丰富了当前的产业组织体系,既巩固和强化了贫困户的脱贫增收效果,也为乡村振兴时期产业兴旺的组织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针对产业扶贫中的政企关系问题,政府与市场主体和企业之间,必然会存在产业发展的市场逻辑与政府扶贫扶弱的社会逻辑之间的张力,以及经济效率效益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张力。这是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也是需要正视和应对的自然挑战。针对产业扶贫中贫困户参与意愿不强的现象,叶敬忠认为,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提升是一项综合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他从设立产业扶贫巩固提升期、完善产业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社会服务供给以及加强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这五个方面提出了产业扶贫长效实施的行动建议。

  王晓毅探讨了产业扶贫的阶段性和未来发展问题。他表示,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产业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基本生计问题;在2000年以后,随着农民生活的货币性支出增加,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增加,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成为重要发展议题,产业扶贫解决的是农产品远距离销售的问题;在精准扶贫时期,产业扶贫进入新时期,呈现出产业链拉长、产业发展多元化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新特征。在下一阶段,产业扶贫需要将脱贫攻坚时期好的政策和经验制度化,在产业发展中把“抓大”和“抓小”相结合,避免出现市场风险。

  雷明对精准扶贫的本质、可持续性与做法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精准扶贫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基本工作路线的体现,脱贫攻坚在人类反贫困史和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今天的发展成就表明,产业扶贫是有效的、可持续的。产业精准扶贫要按照精准扶贫的三个层次来落实:第一,找准点。找准产品打造产业,产业选择必须与益贫相结合。第二,发准力。在选准产业之后只有生产出价值,才能使老百姓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收入,因此要形成有效的产业业态,做到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打造,实现产销对接。第三,可持续。要对接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使老百姓持续获得收入。只有这样,产业精准扶贫才能到位,这对于后扶贫时代和相对贫困治理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

  郑风田表示,产业扶贫是所有扶贫政策中最有效、最持久的,是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产业扶贫是中国扶贫经验的核心,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扶贫过程就是各项政策不断试验、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国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有很多创新突破,政府在介入市场的过程中没有固守“本本主义”,而是因地制宜进行探索。例如,不仅有“一村一品”,还创新了“一镇一业”“一县一业”,甚至“一省一业”的产业模式;集体产权改革突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公地悲剧”的集体产权悖论,产业扶贫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产业扶贫的实践创新超越了教科书上的理论教条,很多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难以对中国的发展实践进行解释。因此,既要巩固好产业扶贫的基础,也要总结好产业扶贫的理论,讲好中国的扶贫故事,呈现中国减贫理论和减贫实践的独特性。

  黄承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论述已经深入到脱贫攻坚的方方面面,深入到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入到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实践创新的方方面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示了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此次研讨会对于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的实践和研究具有四大启示:第一,需要深刻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丰富内涵。第二,需要准确认识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第三,需要明确洞察产业扶贫在新发展格局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第四,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深入推进减贫研究。他希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可以把产业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并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将我国省市县乡村的一批典型数据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持续追踪研究,为我国2020年后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设提供重要决策参考。